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英冠控股二十年始終堅持“開拓創新、誠信務實”
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英冠控股二十年始終堅持“開拓創新、誠信務實”
瀏覽次數:1556 2021-12-10
(來源:中國商報網)2021年是我國實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開局之年。因此,我認為,在這樣一個社會歷史背景下,積極探索重慶市產城融合問題,對于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市與產業協同發展,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有效空間插入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利用城區的資源優勢體現人才、服務、交通等資源,構建新發展格局;從而使政府的財政收入能大大增加,同時加大力度推進招商引資,出臺相關政策的支持,才能達到產業引進的效果;各類開發區應利用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插入城市功能,主要是未來社區建設,增加住房和生活服務配套,使各類開發區成為城市;使產城融合發展產業化新城,這對于深化改革開放、實現“雙循環”發展戰略都具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重慶產城融合發展——簡要分析
重慶市是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總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目前重慶經濟建設基本形成大農業、大工業、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因此,深入觀察和分析研究重慶產城融合發展,對于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將起積極的作用。
(一)重慶產城融合發展的現狀
重慶市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產城融合發展而言,重慶也取得一定的成績。第一,產城融合發展支撐能力得到增強。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和發展為重慶市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產業支撐,也為重慶市高端要素的集聚提供了產業載體,有利于高質量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第二,產城融合發展使城市功能更完善。隨著重慶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逐步成為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第三,產城融合發展使人口結構得到優化。并基本實現了“人隨產走,以產調人”的產城互動發展模式。但是,我從深度觀察和分析來看,重慶城區除商業、金融服務業、樓宇經濟等商業經濟及業態外,缺少高科技產業、高端服務業;重慶市在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解決僵尸企業、騰出城市空間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開發區內基本上很少有生活住宅和生活服務配套;城區與開發區之間的有效銜接差,園區內廣大員工生活和交通不方便,不利于城市產城融合發展;特別是開發區內的僵尸企業、開發區插入城市動能、淡化開發區概念等問題;因此,需要建立產城融合的示范區,或者叫現代化新型社區,才能有力的促進重慶產城融合發展。
(二)重慶產城融合發展存在問題的成因
我認為,從目前重慶產城融合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來看,還是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主要表現就是產城分離現象,對產業和新型城鎮化具有較強的互動關聯性認識有待提高。“有城無產”和“有產無城”現象割裂了兩者的內在聯系,不利于彼此的高質量發展。由此看來,新型城鎮化是產業集聚發展的空間載體,產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動力源泉,兩者融合能夠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順利推進和產業的優化升級。這是重慶產城融合發展中要足夠重視的問題。
二、重慶產城相互融合——社區發展
我認為,產城融合是當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特殊現象,它是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也是高新技術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產城融合本質是一種城市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問題。我根據自己新作《產業融合新論》一書中產城融合發展新觀點,并結合重慶產城融合發展的問題,作一點積極探索。
(一)產城融合促進社區發展
當前我國在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推進下,各地紛紛興起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高端商務區等的建設。而產業園區作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是推動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也提升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與此同時,產城融合也促進社區的發展。第一,從園區到社區,構建產城融合生態圈來看。隨著城市轉型與產業升級等因素的驅動,園區承載功能日益多元化,集聚產業、資源、生活服務等各類要素,園區經濟與城市經濟逐漸走向融合態勢。第二,從特色小鎮到社區,構筑產城融合發展平臺來看。特色小鎮作為產城融合發展平臺,對產業社區發展將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重慶要注重優化產業政策,構建區域產業體系。第三,從社區服務到社會治理,建設新型城市功能單元來看。在新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重慶獨創產城融合的新興城市目標是在城市里面有著高科技產業及中心,高端金融服務業及第三產業服務業,建設智慧城市、行政管理示范區域、風景優美的美麗城市,產城融合的示范城市。
(二)社區發展推動產城融合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城鄉社會的重構與發展已經引起各有關方面的重視和關注。因此,我認為,我國正處在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階段,新興產業的不斷引入和發展,將帶來城鎮空間持續拓展與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基于產業經濟發展的新型產業社區建設就應運而生。未來社區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可以簡要概括為九大場景要素:未來鄰里場景,未來教育場景,未來健康場景,未來創業場景,未來建筑場景,未來交通場景,未來低碳場景,未來服務場景,未來治理場景。這些場景就構成一個“小社會”,通過“互聯網+”方式能緊密融合起來。因此,大社會,“小政府”是未來社區服務融合場景要素構建的體現。所以,為了推動產城融合和社區發展,應該做到:第一,從社區發展與產業發展的融合來看。首先從社區發展理念融合來看。社區發展既要“立足社區抓社區”又“跳出社區抓社區”的理念,找準社區發展與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契合點,打破社區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阻隔,把社區善治作為社會良性發展的堅實基礎,把社會良性發展作為社區善治的環境保障,不斷提高社區發展治理的水平,實現社區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向互贏”。其次從社區發展規則融合來看。在探索城鄉社區融合發展時,要將城鄉社區協同打造作為融合的基礎,通過探索突破城鄉行政規劃限制的社區新形態,形成各有特色但類別分明的社區統籌模式。最后從社區發展空間融合來看。在強化城市設計規劃引領的基礎上,應該不斷的構筑城鄉社區空間新形態。因此,重慶要注重城鄉和社區的一體化與一盤棋謀劃,以生態發展布局社區規劃體系,確立社區發展定位。第二,從社區治理與企業管理的融合來看。社區一定要堅持傳統治理與現代治理的融合。首先從社區治理與企業管理融合來看。社區治理應該根據國情和區域特點,分層次管理,特別是黨建引領的社區治理體系。加強基層黨的建設與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其次從社區機制與企業經營融合來看。既要健全社區治理機制,還要轉變社區服務職能,規范社區黨組織與村委會職能,建立行政事務“準入機制”。并將“互聯網+政務服務”延伸到基層社區,實現社區治理機制與企業經營的融合,并不斷創新合作方式。最后從社區創新與企業發展融合來看。要創新社區治理方式,大力推進社區法治建設。因此,重慶要積極推進示范社區建設,推動社區創新與企業發展的融合,促進社區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重慶產城融合發展——戰略思考
我認為,“后疫情”時代給重慶產城融合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的因素。因此,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產城融合必須要有新思維,才能迎難而上,積極進取,創新發展。
(一)重慶產城融合發展新思維
我認為,在2020至2021年的疫情期間,每個人都深感互聯網技術、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工具帶來越來越豐富的新便利。因此,由于目前市場環境的變化,既給部分產業與行業融合帶來更多機會,也為我們提出新思維和新要求。第一,從城市特色產業融合來看。產業融合對城市經濟發展會帶來影響。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要注意特色產業融合,形成發展潛力和優勢。第二,從城市原有產業融合來看。產業融合需要城市原有產業資源的基礎。通過整合、融合、協作形成產業鏈。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產業融合,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第三,從城市布局產業融合來看。產業融合要符合城市整體布局。未來城市發展不是“樓宇經濟”,因依靠房地產稅收“養活”的模式即將過去。因此,從城市布局與產業融合來看,必須要有超前發展意識,不能失去布局產業融合的機會。第四,從“產城+互聯網+金融”融合發展來看。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產城發展與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服務的融合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疫情之后利用互聯網打通金融與實體產業,支撐產業發展,仍然是今后幾年內產業融合的模式。第五,從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為一種常態,因每家企業都有遇到危機經歷。因此,“后疫情”時代產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不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一個必選項。因此,重慶要注重自身的優勢產業,尤其是在制造業方面的優勢,并做到產城融合發展。
(二)重慶產城融合發展的新方法
我認為,當今世界形勢呈現出復雜多變的態勢,國內外不確定因素增加。產城融合發展要結合《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實施,力求在產城融合發展中有自己的新方法,才能實現目標。第一,從產業與城市功能發展的協調促進來看。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產城融合就是要注重二者功能上的契合,協調好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之間的關系,構建與城市發展相適應、匹配度高的產業體系。第二,從產業與城市空間單元的銜接互動來看。產城融合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空間耦合。城市的各個功能區不但非獨立存在,而且彼此之間有強烈的聯系,他們共同構成了城市的整體。產城融合就是將城市不同的功能區看作彼此聯系的空間單元,產業空間格局與城市總體格局能實現有效銜接,共同構建起產業復合、服務配套、規模適當的空間組織形式,從而實現不同城市空間單元間的有機聯系和良性互動。第三,從產業與城市資源要素的配置流動來看。目前產城分布割裂和資源要素過度集中較易引發基礎設施承載力不足、城市地價高漲、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這就對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也勢必需要在城市空間和城市功能上重新配置,以實現要素的合理流動。以產城融合的理念推動城市發展,重點是要促進服務共享、信息交換以及各種要素的有序流動,提升城市化進程,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
我認為,“后疫情”時代的到來,給重慶產城融合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在這種嚴峻而復雜的國際國內背景下,重慶必須要有新思維、新方法。要有強有力的經濟刺激辦法和有效治理手段,才能積極進取,創新發展,取得更大成就。(本文作者系浙江英冠控股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浙江工商大學客座教授、高級經濟師、重慶市政府港澳顧問 俞則忠)